

尿石症又称尿路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我国泌尿系结石发病率为1%~5%,南方高达5%~10%。泌尿系统自上而下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上尿路结石主要发生在肾脏、输尿管内的结石。下尿路结石主要发生在膀胱、尿道内的结石。本文将通过解答上尿路结石的常见问题,帮助大家简单了解尿路结石。
一、临床症状及诊断:
1. 症状与体征初筛:典型症状为“肾绞痛三联征”——腰腹部突发刀割样疼痛,可向会阴部放射,伴随恶心呕吐、肉眼或镜下血尿;膀胱结石则常表现为排尿中断、小便刺痛,改变体位后可缓解。但约15%的结石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2. 影像学检查确诊:首选泌尿系超声,可快速定位尿路结石,且无辐射;若需精准显示结石大小、位置、数量及尿路梗阻程度,需进一步做CT或者尿路成像(CTU),准确率超95%。
3. 实验室检查分型:通过尿液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高钙尿、高尿酸尿,血液检查评估炎性指标、肾功能与电解质,结石成分分析(术后或排石后)则是“精准防治”的关键,如草酸钙结石需控草酸摄入,尿酸结石需降尿酸治疗。
二、分层治疗:
根据结石大小、位置、数量及尿路梗阻程度“量体裁衣”
1.药物排石治疗(结石直径<0.6cm):以“促排+止痛”为核心,每日饮水2000~3000ml,保持尿量>2000ml/天,通过尿液冲刷及适当运动促进结石排出;疼痛发作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解痉药缓解症状,同时搭配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加速排石,另外在中医理论中,尿路结石属于石淋,而石淋属于“淋证”范畴,核心病机是“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病位在肾、膀胱,与脾、肝密切相关。中医治疗并非单一“排石”,而是通过辨证分型,实现“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益气健脾、补肾固本”的综合调理,我院独创传统中药制剂——“尿石丸”通过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治法可明显提高尿路结石排出概率。
2.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通过在X线或者彩超定位下体外冲击波发生器将高能冲击波聚焦于体内结石,利用冲击波的机械应力将结石击碎成细小颗粒,随后通过大量饮水、药物辅助,让碎石随尿液自然排出,适用于肾、输尿管各段结石;我院结石病科作为市级重点专科,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为特色诊疗项目,通过精准技术操作及较高的结石排出率,深受广大民众信赖。
3.手术治疗,对于部分通过药物排石及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无法处理结石,手术取石仍为首选治疗方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积累,我院对各类取石手术方式均熟练掌握。
1)经尿道膀胱镜碎石取石术作为膀胱结石的“微创首选”,尤其适合直径<3cm的结石,创伤小、恢复快。患者麻醉后,医生将膀胱镜经尿道插入膀胱,通过镜体观察结石大小、位置,经镜体置入钬激光光纤将体积较大结石击碎后冲洗出结石残渣。
2)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URL)/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URSL):作为0.6~2cm的输尿管各段结石及体积<2cm肾结石的“精准清道夫”,经人体自然腔道的内镜手术,可极大程度减少机体损伤,术后快速康复。患者麻醉后,医生将输尿管镜经尿道、膀胱插入输尿管或肾脏内,通过镜体的高清摄像头找到结石后,用钬激光将结石击碎成粉末或细小颗粒;若碎石颗粒较大,用取石网篮取出,避免残留;术后常规放置输尿管支架管(双J管),支撑输尿管、引流尿液,预防梗阻与粘连。
3)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作为巨大肾结石的“终极解决方案”,通过腰部微小通道直达肾内的手术,是直径>2cm肾结石、鹿角形结石(占据肾内多个盏区)的首选术式。患者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从腰部皮肤穿刺至肾内结石所在的肾盏,建立一条直径约0.5~1cm的微小通道,将肾镜通过通道插入肾内,用钬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机击碎结石,再用取石钳或负压吸引装置将碎石颗粒全部取出;术后需留置肾造瘘管(引流肾内积液)和输尿管支架管,待肾功能恢复、无出血风险后拔除。
![]() |
![]() |
三、中西医联合:防治结合,降低复发是关键
石淋的治疗核心不仅是“取石”,更在于“防复发”。中西医联合模式可实现“优势互补”:急性期以现代医学快速止痛、碎石取石,缓解尿路梗阻;缓解期用中医辨证调理,改善体内代谢环境,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饮食与生活方式指导,双重降低复发风险。在日常预防中,需牢记“三管齐下”:一是饮水管理,每日固定饮水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少量多次为宜;二是饮食调控,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如草酸钙结石忌菠菜、浓茶,尿酸结石限动物内脏、啤酒,同时我院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推出一款预防结石代茶饮,兼顾口感与功效,各个场景,随手冲泡,能有效预防结石复发;三是定期复查,术后或排石后每3-6个月做一次泌尿系超声,早发现、早处理小结石,避免病情加重,结合病情、体质制定联合方案,方能实现“标本兼治”,远离结石困扰。
文/泸州市中医医院 泌尿外科 彭继超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