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就医过程中,许多患者都曾面临这样的困扰:换一家医院就要重新抽血、拍片,不仅花费翻倍,时间也被大量消耗。如今,随着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推进,这一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什么是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落实好民生具体实事,全面推进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工作,简单来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指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医疗机构对患者在其他医疗机构(或科室)已进行的检查检验结果予以认可和采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检验 。比如,患者在甲医院做了血常规、CT、胸片等检查,当他拿着这些检查报告前往互认范围内的乙医院就诊时,乙医院的医生若认为这些检查结果符合诊疗需求且有效,便会直接认可,无需患者再次进行相同的检查。
为什么要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着诸多重要意义。从患者角度而言,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节省费用和时间。重复检查不仅让患者多花钱,还可能因为排队等待检查,耽误病情的及时诊治。以一位需要辗转多家医院确诊病情的患者为例,若每次换医院都要重新做全套检查,累积下来的费用相当可观,而互认政策实施后,患者就能省下这笔开支,同时也能更快进入治疗阶段。
从医疗资源利用角度看,互认可以避免医疗设备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每个医院都配备了大量的检查检验设备,如果患者频繁重复检查,这些设备的使用率会不合理地增加,而实现互认后,设备能更合理地为有真正需求的患者服务,医疗人力也能聚焦于核心诊疗环节,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效率。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对互认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到2025年底,各紧密型医联体(含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要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项目互认,全市29家医疗机构与省内市外712家、重庆地区194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开展跨区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项目141项,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81项,患者在市内不同医院就诊,结果都能实时共享。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医疗机构应在不影响疾病诊疗的前提下,在临床检验报告单右上角标注对标有“川渝HR”互认标识的检查检验结果予以互认。
互认的范围和标准
并非所有的检查检验结果都能互认,互认有着严格的范围和标准限定。从范围上看,一般遵循“同级互认、下级认上级”原则 。全市同级医疗机构间,属互认项目的检查检验结果,应互相认可;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对上级医疗机构出具的检查检验结果,属互认项目的,原则上应予认可;全省各医联体成员单位间和有对口支援关系的医疗机构间,属互认项目的检查检验结果,也应互相认可。
在标准方面,首先要求检查检验项目技术稳定、标准统一,同时实验室检验质量要过关,并且要经过省级以上的质量评价。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项目,才有可能被纳入互认范围。例如临床检验中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常规项目,以及医学影像检查中的普通X线、CT平扫、MRI等项目,在符合质量标准的情况下,常常被纳入互认清单。
哪些情况不能互认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存在一些检查检验结果不能互认的情况。比如因病情变化,已有的检查检验结果难以反映病人当前实际病情或难以满足临床诊疗需求的;检查检验结果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变化较快的,像急性感染期的血常规指标,可能每天都有变化;检查检验项目对于疾病诊疗意义重大的,如手术、输血等重大医疗措施前,为确保安全,往往需要重新检查;还有患者处于急诊、急救等紧急状态下,由于病情危急,可能无法参考之前的结果;因疾病转归需连续对比观察的,如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定期的影像检查,每次结果都需对比分析;患者或其亲属要求进一步复查的;涉及司法、伤残及病退等鉴定的,也不能直接互认。
互认带来的便利与挑战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给患者和医疗体系带来了诸多便利。患者就医更加省心、省钱、省时间,就医体验得到极大改善。医疗体系资源得到更合理配置,医疗效率得以提升。然而,互认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不同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设备、试剂、操作规范等存在差异,如何确保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是关键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医生对互认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程度不一,可能影响互认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在信息共享过程中,还需关注患者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未来患者就医将更加高效便捷。但要实现全面、顺畅的互认,还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加强质量控制和信息安全管理,让互认政策真正惠及广大患者。
文:蔡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