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泸州市中医医院
24小时应诊电话:0830-3103108
预约挂号电话:0830-3192516(接电话时间8:00-11:30,13:30-17:00)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

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心衰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心脏“力”不从“心”?——泸州市中医院心脏起搏团队为患者重启“心动”之旅
来源:泸州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4-10-21 08:39:26

 

正常的心脏跳动如稳定且有节律的交响乐,然而,当心脏的“电路系统”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心跳不规则——过快或者过慢。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治疗心跳过缓的“利器”,它是通过给“电力”不足的心脏重新装上“发电机”,并修复“断路”的“电线”,从而让“罢工”的心脏恢复正常心跳。

心脏起搏技术在泸州市中医院已开展十余年,2018年,医院在川南地区率先开展左束支区域心脏永久起搏植入术,心脏起搏技术迈向生理性起搏新阶段。

 

老太心脏“断路”  起搏“利器”帮忙恢复供电

80岁的刘婆婆因反复晕厥,活动后呼吸困难到心血管内科就诊。检查后,她被诊断为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同时伴有心衰。近年来,她每年都要多次住院,时常感到心累、乏力,走几步路便喘得不行。

泸州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杨博介绍,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电激动传导过程中“断路”,使心脏不能正常收缩和泵血。根据阻滞程度不同分为一度、二度、三度。其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最严重,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疗,以免发生长时间心脏停跳,导致生命危险。

经心血管内科团队反复讨论,决定为刘婆婆行生理性起搏手术——左束支区域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手术选择腋静脉作为穿刺点,建立静脉通路。

术后,刘婆婆的心脏“电路”重新恢复畅通。术后第三天,她的症状明显缓解。

 

(杨博查房中)

 

川南首例生理性起搏技术  让上百例心跳过缓患者受益

据杨博介绍,心脏之所以能够周而复始不停地工作,要得益于心脏电传导系统。在这个“电路系统”中分布着无数的“电线”。

心脏中,有一个叫做窦房结的部位,它如同总指挥官,能够有节奏地不停放电指挥心脏工作。“电力”会顺着“电线”从右心房、左心房,到达心房与心室的交界处——房室结,再传到左心室和右心室。

不过,倘若“发电机”或者“电线”断路,那么心脏“动力”就会不足,无法正常工作,导致晕厥、黑矇、胸闷、气喘等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这时,患者便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让心脏“电路系统”畅通,恢复正常跳动。

杨博进一步介绍,传统起搏的心室电极植入位置一般为右心室心尖部或右心室间隔,因为这里最容易安装,不过,如此一来,就改变了心脏的正常激动顺序,会导致心脏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仅能满足起搏需求。这种传统的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可能导致患者心脏功能减退,增加心衰发生率,甚至有死亡风险。

2018年,泸州市中医院开展起生理性起搏技术,在川南地区完成首例左束支区域起搏术。这种方式是让起搏器电极从右心室穿入室间隔,到达心脏电路的左束支区域。

杨博说,与右心室相比,左心室分布着无数根“电线”,“指挥家”起搏器指挥脉冲发生器“发电”后,“电流”将沿着电极传导到达左束支区域寻找最优起搏点。“由此产生的心脏激动与正常心脏激动几乎一致,可使心脏跳动更接近生理状态。”杨博表示,此技术不会产生其他并发症,并且起搏器的使用寿命更长,目前该技术已经让科室上百例患者从中受益。

 

杨博开展手术中

 

精进专科技术心脏起搏团队持续发展壮大

心跳过缓容易找上老年人。杨博解释,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逐渐会出现各种功能性衰退,心脏也不例外。此时,“电路系统”中分布的“电线”容易老化,导致某一部分无法“通电”,心脏就容易出问题。

在泸州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老年心跳过缓患者占比最高。

截至目前,心血管内科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7岁,但心跳过缓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杨博说,科室接收过十多岁的心脏过缓患者,这可能与基因、遗传、环境,以及心肌炎等疾病有关。

在杨博看来,生理性起搏手术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操作经验“电极导管很软、很细,需要医生在DSA引导下依靠手感,让电极从右心室穿过室间隔,顺利到达左束支区域并寻找最优起搏点,这具有一定的难度。”杨博介绍,泸州市中医院心脏起搏团队近年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练习累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该项技术早已经成为科室常规开展的技术之一。

市中医院心脏起搏团队由科室主任朱彬副主任医师领衔,由心内科主治医师杨博、主治医师何成林、心电图室主治医师赵彭婷及电生理技师等人员组成。该团队目前在本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未来该团队将会继续在诊治理念上紧跟国内前沿,诊治能力上追踪省内一流,推动更多的心脏起搏新技术在科室落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