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全生命周期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晒背属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思想理论的最佳实践之一。
进入八月中旬,泸州的“暴热模式”还没消减,气温都是30℃以上,人人仿佛都在“蒸桑拿”,面对这样的高温,不少市民“逃”到周边的罗汉林、天鹅堡,甚至云贵等避暑胜地纳凉,但是也有一些人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在烈日下“晒背”接受“烤”验。 只需要一把遮阳伞+一块垫子+一片空地,即可开启“晒背”模式。“晒背粉”认为,夏天“晒背”具有祛寒湿、壮阳气、减肥等功效,是一种几乎“0成本”的养生方式。
那么,晒背真有养生功效吗?哪些人适合晒背?该如何选择正确的晒背方式? 中医理论 “晒背”确有祛湿和壮阳气的功效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因人制宜”等为养生、防病提供了理论指引。《黄帝内经》中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记载。预防疾病,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认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人与自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与动植物、水、空气、土壤、岩石、光、热等组成生物圈,其中大气对人类影响最大。《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晒太阳,是一种最佳的物理的无需化钱的补充阳气的方法。 不久前,42岁的吴女士在网上看到晒背可以有效缓解生理期的痛经,于是每到周六、周日,她便穿着防晒衣、抹上防晒霜、打着太阳伞,在家中的阳台上铺好瑜伽垫,趴在地上背朝天空,不断吸收着炎炎夏日里的“阳气”。 几次“天灸”下来,吴女士感觉效果还不错,痛经的老毛病有所缓解,“过去在中医馆做艾灸花了不少钱,和现在晒背的效果差不多。” 于是,吴女士将自己的“晒背”体验分享给几个闺蜜,其中有人表示不解:“难道晒背真有这么神奇吗?” 泸州市治未病中心杨波主任解释说,按照中医理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在三伏天晒背,确实有提振阳气、祛除寒邪的效果,对一些虚寒性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杨波介绍,《黄帝内经》里明确记载“腹为阴,背为阳”,人体背部的督脉可以调节人体的阳气,而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是阳气较多的经脉,“中医很讲究阳气,背上有很多经脉和穴位,晒背能在短时间内提振阳气,排出体内寒湿,调理脏腑气血,起到补阳、祛湿等作用,同时也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天然维生素D的转化。”
在杨波看来,“晒背”这种养生方式也具有普及和推广意义:首先,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过晒背达到养生目的,并不一定只是在夏天,春夏秋冬都可以;其次,“晒背”的受众范围很广,无论是青少年还是老年人都适合。 医生提醒:做好防暑,“晒”前需要关注紫外线指数 泸州市民晒背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选择“文晒”,穿着衣服晒背;有的选择“武晒”,裸露后背,让皮肤与阳光直接接触。此外,时间选择上也各有不同,有的喜欢在清晨、有的喜欢在午后,还有些喜欢在傍晚。
杨波表示,市民无论选择“文晒”还是“武晒”都可以,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定要避开阳光最强烈的时段,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是一天中温度最高、紫外线最强的时段,晒背要躲开这个时间段,否则容易出现中暑、皮肤晒伤,甚至还会导致热射病和皮肤癌,危及生命; 二是晒背时间不宜过长,10分钟-30分钟左右为宜,尽量不要超过30分钟,一旦背部灼热感开始,就应立即停止。
三是在晒背的同时注意备用好矿泉水或者茶水等,当口干等时必须补充一定量的水,肠胃功能不佳的人群尤其避免喝冷饮避免拉肚子导致脱水。 记者来采访了解到,“背晒”虽好,但并非所有的太阳光都有“祛湿补阳”的功效。 杨波解释,太阳光的紫外线根据波长不同分为三种类型:短波紫外线(UVC)、中波紫外线(UVB),以及长波紫外线(UVA),其中对人体具有养生功效的是中波紫外线(UVB)。“只有当紫外线指数≥3时,中波紫外线(UVB)才会促进维生素D3的合成,有益于骨骼健康。”杨波表示,如果紫外线指数小于3,背晒的效果就可能相当于“白晒”,因此在背晒前,需要先在手机上查询一下当天的紫外线指数。 夏日里,除了背晒外,不少市民根据个体化体质还会通过拔火罐、艾灸、贴“三伏贴”、吃姜等各种方式祛湿。
杨波 治未病科主任杨波提醒,中医根据《黄帝内经》之《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灵枢 通天》、《灵枢 逆顺肥瘦》、《灵枢 寿夭刚柔》、《灵枢 论勇》、《灵枢 血气形志》等篇的体质分类理论,目前将人群简划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体质,不同体质的群体适合不同的养生方式,对于气虚质、阳虚质可以通过晒背的方式补充阳气、祛除寒湿,但阴虚质不宜晒背。因此,无论是吃中药、拔火罐、艾灸、吃姜、火锅、醪糟等,还是贴三伏贴,都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夏日“祛湿补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