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泸州市60岁及以上人口约97.8万人,占比达22.9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17.65%,老龄化程度在四川范围内高居“第四”。
面对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2017年10月19日,泸州市中医医院与泸州市社会福利院合作成立医养联盟,成为全市首家公立医疗机构+公立养老机构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机构。五年来,双方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探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不断满足老人和家属的医养服务需求,既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的难题,又方便了周围辖区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打通了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在泸州苍翠的忠山旁,座落着全市规模最大的公立养老机构——泸州市社会福利院,目前大约有400名老人在此颐养天年。
“市福利院入住老人的平均年龄为84岁,大部分为失能、失智老人,其中患有痴呆的老人占了78%。” 泸州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刘世英介绍,这里的大部分老人都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全身的组织和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和功能减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伤病也多,常常多病共存,对于专业医疗服务的需求量非常大。市福利院内自身设置有医疗康复科,主要为寄养老人提供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服务,但针对一些专科性较强的疾病,或面临突发的急症时,仍需专业的医疗团队介入。
泸州市中医医院-泸州市社会福利院医养联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为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康复、慢性病治疗及治未病、养生等方面优势,积极推动医疗服务与养老结合,更好的服务于老年人群,2017年,在泸州市卫健部门及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泸州市中医医院与泸州市社会福利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泸州市首个公立医养联盟,开创了我市公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先河。2018年11月19日,泸州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正式开诊,为全市医养融合式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老年病科看似一个科室,其功能却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设有内外科门诊、住院部(床位50张)并设置有安宁疗护病房。此外,科室还配置有中西药房、检验科、B超室、影像科、医保结算中心、康复理疗室以及除颤监护仪、震动排痰仪、红光治疗仪、中频电疗仪、TDP等监护、治疗设备,可满足患者大部分检查、治疗需求。
泸州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负责人彭建介绍,科室自开诊以来,以“注重整体治疗,保证老人长期生活质量”为治疗理念,积极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将中医药融入健康养老;针对每个老人的个体情况不同,提供专业、优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服务。
除了为院内的老人提供日常医疗服务、危急重症病人的首诊抢救工作,科室还对外开放,为周边地区老人提供了涵盖内科、外科、骨科(康复期)、妇科等老年常见病、疑难病、慢性病的专业诊疗。此外,科室与还与医院本部实行联动机制,建立了转诊绿色通道。
“以前遇到老人突发急症,我们第一时间拨打120送医院抢救,但有时病情瞬息万变,多延误一分钟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刘世英表示,自市中医院老年病科入驻福利院后,实现了“小病无需出院,大病绿色转诊”,给老人和家属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为福利院提供了快速且有力的医疗保障。
既是治病,也是“治心”
“除了治病,老人的心理健康更需要被关注,尤其是住在福利院的这类老年人群。”在彭建看来,“话疗”与治疗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过了治疗本身。
2020年疫情紧张时期,福利院有位老人去外地探望子女,因疫情管控原因被封控在当地3个多月。老人非常不适应,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情绪,子女带他去当地医疗机构治疗后,仍无法排解。因为平时非常信任彭建,家人通过福利院工作人员辗转找到彭建。在接到老人的视频电话后,彭建耐心与他沟通交流,为老人解开了心结,在药物+话疗的双重作用下,他的焦虑障碍也逐渐得到改善。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在这里,彭建得到了众多老人的信任,被誉为“老年之友”。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医疗服务已不再只是治病,也是“治心”!
医中有养,养中有医
医养结合的本质是深度融合。在医养联盟内,市中医院与市社会福利院的交流协作已是工作的常态。
在这里,市中医院老年病科建立了每周定期到社会福利院查房制度,对常住老人进行集医护一体的查房巡诊,与社会福利院医务科一起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及时发现老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做出专业的医疗判断、护理指导与干预措施,协同做好福利院老人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护理。
而老人在老年病科住院期间,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也会及时到病房,与医院医护人员、护工沟通对接老人的相关医疗和照护工作。
2017年底,一50多岁阿姨因中风偏瘫+智力障碍,长期卧床,在收治入院时伴有Ⅳ期压疮(深部溃烂期)。因当时市中医院老年病科尚未入驻,市福利院先邀请了外院伤口感染专家前来指导,由院内医护人员为阿姨换药,但在伤口好转一段时间后效果便停滞了。后来随着市中医院老年病科开诊后,科室医护人员定期前来福利院进行技术指导,由福利院护理人员进行伤口换药,经过一年左右的护理,阿姨的压疮彻底痊愈。
另一名86岁婆婆,瘫痪在家,因保姆未及时更换尿不湿,导致重度失禁性皮炎,臀部皮肤出现大面积溃烂,家属将其送到市中医院老年病科入院治疗,经治疗病情有所好转,达到出院指征后遂又送到市社会福利院,由市福利院与市中医院双方医护人员继续定期为其清创、换药,直至逐步痊愈。
温情守“护”,送别生命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安宁疗护作为一项特殊的医疗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020年7月14日,市中医院、市社会福利院医养联盟被确定为泸州市第一批安宁疗护试点单位。不同于其他常规的医学治疗,它是生命尽头的医疗支持。收治在安宁疗护病房里的患者生存期限不超过180天。
据了解,安宁疗护病房设置在市中医院老年病科内,共有6张安宁疗护病床,主要是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舒缓医疗、姑息治疗、临终关怀等服务。
自试点工作启动起来,很多身患不治之症的临终老人被送到这里。截至目前,共收治了65位患者,他们在这里平静地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
“医学不可能治愈一切疾病,当所有医学手段都已无力回天,在生存长度和生存质量之间,我们更关心质量。”彭建表示,相对常规治疗重“病”,安宁疗护更重视缓解疾病症状带来的痛苦以及关注他们内心感受,给予心理、精神方面的照顾。这一点,对于生命末期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5年探索,初见成效
5年医养结合探索,如今市中医院、市社会福利院医养联盟已发展成为一支医疗设备完善、专业技术过硬、拥有医护人员45人的医养结合机构。
5年来,在完善的医养保障下,市社会福利院养老床位从150张扩容至550张,床位长期供不应求。
自2018年开诊以来,市中医院老年病科门诊、住院人次逐年递增,目前累计门诊就诊量近5000人次,住院量1000余人次,急诊急救83人次。
疫情期间,联盟的医养结合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在做好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对福利院的科学预防开展了指导与合作,共同筑牢了疫情防控堡垒。封闭式管理期间,市福利院共有294人次通过在老年病科实现了就近住院、医治,在保障服务对象疫情期间医疗康复工作的同时降低了院外感染的风险。
2020年9月起,联盟开始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已先后为麻柳湾社区、凤凰山社区、匠心社区等社区的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护、健康管理、环境卫生清理、家属(或保姆)照护指导等。
今年,联盟被授予四川省第一批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单位称号,是泸州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下一步,联盟还将积极申报国家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四川省安宁疗护试点单位。
泸州市人民政府在《推进健康泸州行动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加强老年健康管理,强化老年心理健康,开展中医特色服务,促进老年主动健康。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培养老年健康服务人才,提升老年医学科技水平,推进老年健康信息化建设,扩大老年服务供给。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发展老龄健康产业,强化老年健康支撑。”
泸州市中医医院、泸州市社会福利院医养联盟正以此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医养融合发展,助力“健康泸州”建设。(文/图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