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泸州市中医医院
24小时应诊电话:0830-3103108
预约挂号电话:0830-3192516(接电话时间8:00-11:30,13:30-17:00)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

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心衰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呼救就是命令 急诊科为市民所急
来源:泸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8-12-10 17:58:02

 

呼救就是命令 急诊科为市民所急

               ——记泸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志坚 泉江 记者初旭 文图

 

 

     这天,恰好是周六,晚上11:40,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急诊科24小时服务电话3103108),划破酒城的宁静,泸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接到"120"指挥中心的指令,附近弥陀发生车祸,车祸伤员急需抢救。11:41,急诊科主任温泉江和护士许茂等人跳上救护车迅速前往车祸现场。救护车风驰电掣般在公路上行驶。12:05到达车祸现场时,只见一辆货车车头陷进民房墙内,司机受伤被卡在变形的驾驶室内无法救出。为了保住伤员的生命,他们立即为伤员输液并进行心理抚慰,以稳定伤员情绪。直到凌晨5:30消防人员将受伤的司机救出,他们才得以将伤员运回医院救治。又冷又饿的急救小组人员随即又投入了伤员的救治工作中……这就是泸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的工作场景。 

     让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又是危重患者抢救的第一线,急诊质量是反映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急诊科建设和管理,提高危重病抢救的成功率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危,可以提高医院在群众中的地位,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化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   

     随着泸州城市的进步,1997年7月泸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应运而生。该科是一级临床科室,急救模式属于支援型,有固定编制医生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其余医生由外科住院医师轮转3名,轮转期为2~3个月,护士11名(包括注射室1名),驾驶员5名,担架工1名,共23人。 主要负责内外科急诊病人的诊治和急危重症伤病员的抢救,分诊,院前急救,短期观察治疗等工作。我科设备有便携式呼吸机、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电动洗胃机等急救设备。   

    医院领导十分重视急诊科的建设与发展,随着医院的发展,急诊科设施、设备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我科结合医院特点,建立了一整套的符合医院实际的、又切实可行的急诊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对急危重病人无论是否有钱、是否有家属均要先抢救后挂号、先检查后收费、先住院后办理住院手续,做到"四快",快检查、快诊断、快处理、快通过。这里的医生护士坚守:时间就是生命,呼救就是命令的诺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白天3分钟内出诊,夜间5分钟内出诊,让生命绿色通道在这里畅通无阻。                      

     把生命举过高高头顶                                  

     2009年3月7日中午11时间50分左右,在瓦窑坝发生特大交通事故,一辆拉沙的大货车从龙透关下行转向化专方向时,车身倾斜而翻,直接冲进3个街边门市,其中一家副食店,一家数码店,一家移动营业厅,公安、消防、120迅速赶到现场急救。   

    据周围的群众介绍,伤亡人员应在10人以上,有5名泸职院学生和化专学生当时正在移动门市里充话费。目击者称,司机是在下坡时速度太快,没刹住,看见快撞上了急打方向盘,就撞歪了,撞到斜对面的三个店,墙都撞穿了,有个店老板被撞到。消防官兵、公安民警、市中医院急诊科120救护队员等闻讯火速奔赴现场,短短时间内整个救援现场即集结了近百号救援人员,大家齐心合力展开3个多小时的生死营救。下午2时12分,侧翻大货车被两辆吊车吊离现场,被堵3个小时的泸宜路最终恢复畅通。由于救援及时,处置得当,整个事故没有造成一人死亡。在这次救助过程中,由于场面较大,受伤人员较多,急诊科的医生护士忘了吃饭,忘了休息,把伤员的生命高高地举过头顶,顺利地完成了施救任务。    

    多年来,该院急诊科根据《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急性中毒、多发伤的救治、心肺脑肾肝功能衰竭、休克、上消化道出血、咯血等抢救预案,让每一位急诊工作人员都知道如何按照规范处理病人。在具体工作中能做到: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现场确定性急救、心肺复苏、心电监护、除颤、洗胃、包扎固定等。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7月12号泸州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成立以来,急诊科承担了更多的院前急救任务,继承和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光荣传统,处理了多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急救人次由2005年的306人次/年上升到2008年2153人次/年,收住院人次由2005年408次/年上升到2008年1306人次/年,占全院总住院人数的1/4。从"120"开通至今,该科无一例医疗事故发生。   

    据急诊科的同志介绍,像这样的救助突发事件中的伤病人员,对于市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急救小组医护人员来说,是家常便饭。还在秋日艳阳的好时候,她们就已经"全副武装",毛背心、厚棉裤、羽绒背心、羽绒服是少不了的"装备",这是长期夜间作战的经验教训。他们总是一呼即应,一应即出,一到即救,日复一日,从无怨言,而且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不仅受到病员和亲属的好评,还获得了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充分肯定。                        

    要让他人也学会急诊  

    “出现胸部创伤症状,伤后常引起损伤性窒息,病人在短时间内出现胸部剧痛,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甚至休克、如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有血痰,胸廓部出现皮下气肿,说明肺部有损伤,引起气胸或血胸。作为医护人员要采取如下急救措施:立即取半卧位,如果胸壁有伤口,造 成开放性气胸,应迅速将伤口包扎封闭,使开放性气胸改变成闭合性气胸,速送医院。”    

    在江阳区大山坪纪念标社区会议室。泸州市中医医院“派出讲座小分队,送急救知识到社区”活动正在这里举行,为该院急诊科为放暑假的中小学生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科普急救知识讲座,收到社区领导、中小学生及家长的热情欢迎。现场有50余名学生、家长参与,中医医院急诊科的王顺利护士长主讲急救专业知识,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白天上班,对孩子的照顾时间有限,导致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未成年人的意外事故也越来越多,所以普及急救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阵阵掌声,周龙飞医生的伤口包扎知识幽默有趣更是普遍受到欢迎,随后,有几位学生在医务工作者的指导下,亲自进行了操作,并收到了很好效果,参加培训的家长和学生纷纷表示希望社区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假期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泸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温泉江、周龙飞告诉笔者,作为泸州市一级急救站,市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急救小组医护人员们除了救死扶伤,还要抓住时机宣传普及急救知识。反复告诉人们在拨打120急救电话时,一定要说清详细地址,并保持电话畅通,才能为医护人员挽救病伤人员的生命创造条件。在采访中谈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们到方山去急救一个摔下山岩的人,这位伤者既没说清具体地点,电话也无法联系,几个医护人员在方山上顶着烈日来回寻找了4个多小时,最终才在一座山岩下的草丛中找到昏迷不醒的伤员。    

     谈起急救中的困难,温主任说,他们急诊科每个月都要救治10多个"三无"人员和精神病患者。在对这些人进行人道主义救治时,医院垫付的医疗费用无法收回,给医院造成困难。他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解决 "三无"人员和精神病患的急救费用问题,为急救站的发展创造条件。                             

     创造条件上台阶   

    随着医学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优质快速急诊工作的合理要求愈来愈高,“转运站"”式的急诊工作方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克服人手少的困难,抛弃依赖各临床科室人员和应付急诊的思想,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成为了全院的一个品牌科室。   

    为了更好地巩固急诊队伍,实现市民“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120”的赞誉,从今年开始,急诊科选派了急诊医学视为终身职业的青年医生,到上级医院急诊科进修,固定"自己的"医生队伍,同时,建立起了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反应迅速的急诊急救队伍,从硬件软件上创造条件上台阶。   

    近年来,医院领导提出了“病人可以没有泸州市中医医院,泸州市中医医院不能没有病人”的理念,这就为作为临床第一线的急诊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过硬的抢救技术,又要有优质的服务,既要从患者实际出发严格执行收费标准,简化急诊就医流程,又要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权利,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效地缓解医患矛盾。     

    在接受采访中,巫骏川副院长告诉记者:进一步加强医院急诊科的建设,增加投入,稳定队伍,培养人才,健全制度,严格管理,改进服务,提高急救水平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增强急诊科的综合实力,使之更好地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显得更加重要。急诊科就是为百姓所办,为病员所急。    

    工作着是美丽的,不管是偶尔的误解和指责,还是夸奖和感谢,都是生活本身应该具有的多姿多彩。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本着最大的爱心,在每一次职责和委屈后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总结经验,争取在下次碰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能够以病人和家属最为满意的方法去解决。为了使医院急诊科“急为病员所急,为家属所急”,泸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工作着,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书写了一曲“救死扶伤”战地新歌。

 

编辑:陈栎汀